长子新闻 -> 本土文苑

【本土文苑】万古苍天开圣眼(上) ——长篇纪实文学《春晖》序

2023-05-09 观看39855 次



万古苍天开圣眼(上)

——长篇纪实文学《春晖》序


作者 | 申修福


一口气读完世钟送来的《春晖》一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部内容丰富,史料珍贵,故事生动,人物鲜活,充满感情色彩和理性思考,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好书,是作者亲历亲经、亲身感受,饱蘸心血、泪水和汗水而写成的真人真事传奇性纪实力作。

整部作品给我感受最深、最使我赞叹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长处,也可以说是三个鲜明而突出的写作特点,我想在这里着重谈谈,以能引起更多人的阅读兴趣。

本书第一个特点:历史的真实性。

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以往的事实,昨天的事就是历史。本书以“我”为视角,以母亲为主线和切入点,以时间为序,用生动流畅的语言记叙了三个层面的历史,即九连环家族的兴衰演变史,父母亲蒙冤受屈、忍辱负重的苦难生活史,作者自己艰难跋涉的成长经历及勤勤恳恳为党和人民殚精竭虑奋斗拼搏的工作史。

九连环家族源远流长,最早可追至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九连环大院原来是北魏和东魏重臣李业兴的府第故宅。这位李氏家族始祖,不仅在北魏和东魏两朝担任过著作佐郎、通直散骑常侍、中散大夫、光禄大夫、国子祭酒、中军大将军等二十多种官职,还曾是当时著名的历算家、天文学家、建筑专家、一代科学巨匠和儒学大师。

千百年来,这座府第故宅虽经历代多次修葺和翻新,但依然如旧地保留了原初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布局。住在这座大院里的李氏家族以老祖先李业兴为楷模,以尚善崇德为祖训,代代相传,辈辈延续,形成了勤奋好学、乐善好施的良好家风,成为历代兴盛的名门望族、书香世家、人才辈出、闻名四方。直到清光绪年间,这里还是一个门庭若市、商贾云集、财产雄厚的富裕昌盛大家庭。

书中详细记述了李氏家族从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直到父辈,一共八辈祖先四十五人的兄弟排序、名讳字号和从政、经商、慈善、著述等种种业绩,真实地再现了这个家族的盛况和荣耀。

然而,岁月沧桑,历史无情。随着外寇入侵和军阀混战,加之弟兄分家和另立门户,九连环家族逐渐破落、衰败,日薄西山,到解放前夕,一些住户甚至跌落到“几近贫民”的边缘。以作者自家为例,土改时全家11口人,仅有12亩土地,但由于世居九连环大院,顶着“豪门”的光环,其爷爷就戴上了“地主”的帽子,从而带来一连串的痛苦和磨难,以至殃及后代子孙。

爷爷的儿子,作者的父亲,大名李增,又名李觉非,年轻时血气方刚、胆识过人,曾任长子县牺盟会三区秘书、长子县自卫大队二中队指导员、三区东范村抗日编村村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又受党指派,巧妙伪装打入敌人内部,从事极其危险的地下工作。只因身份暴露,便携带情报急速返回,如实地向党组织作了汇报,后被安排到太岳四地委社会部工作。

就因为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在后来的“肃反”运动中被诬为“历史不清”而强令退职。后来父亲在“文革”运动中被戴上“叛徒”“特务”的帽子,遭到无情的批斗、游街、站台、天天扫街和长期劳动改造。

作者母亲也因父亲的问题而在“四清”运动中被学校逼迫退职,从此父母双亲在逆境中含冤挣扎,过上了漫长的受人歧视、遭人非笑、被人躲避的酸痛凄苦生活。

作者世钟是父母的小儿子,与父母相依为命,同样经受了种种磨难。但他在父母亲厄运之下不倒不垮、顽强抗争的精神感化和激励下,艰难跋涉,发愤向上,拼命奋斗,终于锻炼成长为一名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德才兼备、深受领导器重和人民群众爱戴的党的优秀领导干部,为父母争了光,为家庭谱写了崭新的历史篇章,也使九连环大院的声誉和文脉得以传承和延续。

这里我特别想告诉人们的是,书中搜集和保留了不少弥足珍贵、极具档案性质的稀有史料,使得此书更具有一种厚重感和历史文献价值,十分难得,值得永久收藏。

本书第二个特点:生活的故事性。

打开《春晖》一看便可明白,全书除前边的自序外,是由“往事钩沉记流年”和“严冬过尽绽春蕾”两大部分和五十五个小节组成,这其实是两个大故事包含五十五个小故事,一节就是一个故事,其中有些故事又套着故事,犹如一串串糖葫芦,吸人眼球;又像是珠光闪闪的金项链,引人观赏。你瞧,书的第一个故事就叫“大家闺秀”,第二个故事叫“嫁入豪门”,第三个故事叫“豪门往事”,三个故事连起来就是一句话:“大家闺秀嫁入豪门,豪门往事……乱眼动心。”接着往下看,果然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甜故事,有苦故事,有笑故事,有泪故事,有火故事,有血故事,有凄惨故事,有悲壮故事,有奇巧故事,有怪味故事,有行善故事,有作恶故事,有爱故事,有恨故事,有贤故事,有孝故事,有新故事,有老故事,形形式式多姿多彩。如在记述作者小时候的《少年轶事》一节中,就写了“挖野菜”“烧篱笆”“舀大粪”“看电影”“桃树三结义”“拾麦穗”“偷吃杏”“拖杀绳”“占碾子”“打水仗”“麻池溜冰”等一系列趣味小故事。而在《老屋的记忆》和《搞了一点“资本主义”》两节中,写了“跟三哥吃‘羊饭’”“差点倒插门”“告别老屋”“鬼屋养兔”、“安泽‘偷运粮食’”“老西山砍秤杆”“父子捡谷草”等七八个凄楚故事,看了令人落泪。

还有《土改轶事》《命运的转折》《大跃进中的家人》《难忘的四清运动》《‘文革’厄运》《逆境中生存》《贫病交加中的爷爷》《回乡务农的岁月》《艰难的生活》《过继高家的四哥》《五哥的婚事》《二哥和他的“聊斋新译”》《备战中考》《求学城隍庙》《在兽医站实习的日子》《从台湾回来的堂叔》《陪伴母亲的幸福时光》等故事,既诉说了历次运动给父母及一家人带来的巨大冲击、伤害和不幸,又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和福音,既有生活的广度,又有历史的长度,既回忆了往日的苦,又尝到了今日的甜。苦也好,甜也好,都是生活的味道,都有营养。